为什么很多高知群体也爱看网络小说

休闲时间,很多人会通过网络看或者听网络小说来打发时间。这其中,不乏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教授甚至博导等高知群体。很多高知群体爱看网络小说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也不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了。

一般人常常会觉得,网络小说写法粗糙,作者群体的文化素养常常不高,作品的格调和质量也良莠不齐,怎么会有人尤其是高知群体喜欢读这个呢?

诚然,网络文学中的作品整体上确实是质量差强人意,如大海捞针般难得,但也有很多好作品,能够让人身心愉悦甚至带来智识的提升。十余年前,中南大学欧阳有权教授甚至领衔创办了中国网络文学研究中心,每年发布网络文学的动态性年鉴。笔者也见到一些高校的文学或传播类青年才俊以网络文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可以从小说类精神产品的时代需求、创作主体、供应类型、阅读满足感等方面来解答这个问题。

  一、快时代的精神产品已经抛弃了文本修辞性审美而转向故事讲述

  在影视媒介和互联网媒介出现之前,精神生产的节奏是缓慢的,产品总量是稀缺的,人们往往通过精读、细读甚至反复咀嚼的方式来消费精神产品。这时候,文本的修辞性成为审美的附加值。而在快时代,人们更倾向于截止了当的“听故事”,通过听故事来获取精神需求的满足。这时候,故事的吸引性成为主导,文本的修辞性退居次席。而网络文学,正是对“故事性”的极致开拓、尝试和挖掘。

  二、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打破了原来的话语垄断,以民智汇集的方式进行精神生产

  作家和作协制度长期是文学创作的门槛。当然,也是文学生产最低门槛的保障。但是,受制于过多的条条框框,也因为过于顾虑公序良俗,传统作家在“文以载道”的深层意识之下,是不会轻易在体裁探索、思维向度、作品基调以及故事建构等方面突破常规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画地为牢。

而以几乎全民参与的方式进行的网络文学创作者们,则是基于“就是要你读着爽”的底层逻辑,进行故事建构和情节推演的穷举式探索。每个创作者都在积极寻找受众精神需求的未满足点(痒点),探索新故事走向,探索新叙事类型,并逐渐在市场的检验下形成穿越、重生、异能、修仙、玄幻、网络科幻等等前所未有的丰富文学类型。

更有甚者,像《迷失在一六二九》以及《临高启明》这样的作品,接近于群体创作——以开论坛共同商议、知识众筹的方式决定故事和细节走向。

三、网络小说的类型建构在本质上是对于“存在的可能性”和“生命体验”的无穷探索

  我们生活的时空,是线性向前和序法制约的;我们的生命体验,是在现实个体与群体的社会活动实践中展现出来的。它可能丰富多彩,但也可能遗憾不断,我们却常常无能为力。

  但在网络小说的叙事中,对“存在的可能性”和“生命体验”的可能性的探索,无穷无尽,起着替代性体验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网络小说建构瑰丽的叙事类型,其实替代性地拓展了我们生命的长度、深度和厚度。

比如,穿越小说,如《新宋》《唐朝好男人》、《赘婿》等,会打破时空规则,在新的时空秩序设定下进行存在的可能性推演。

重生小说,如《逆流纯真年代》等,会打破生命的不可逆性,以审视的目光检讨个体生命的提高存在质量和价值。

异能小说,如《天生奇才》等,会打破肉体的极限性,以夸大某种身体机能到极致的方式来推演人的存在和发展。

修仙修真小说,如《凡人修仙传》《修真老师的生活日常》等,会在现实社会背景和规律体系之外,建构另一种全新的发展图景。

奇幻(玄幻)小说,如《北派盗墓笔记》《麻衣神算子》等,会在人们往往不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63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