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临高文潭村103岁阿婆倪海珍仁德

白癜风免费活动 http://nb.ifeng.com/a/20180619/6664841_0.shtml
倪海珍阿婆。张惠宁摄文\海南日报记者张惠宁编者的话临高自古是海南的鱼米之乡,适宜人居,因此长寿老人颇多。据临高县民政局的统计,截至年5月,临高县领取补助的百岁老人共有人,年纪最大的是临城镇调俗村委会乾彩村的周光荣和加来三区的符金花,两人都已岁。在时光的长河里,老人们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留下了属于他们的故事。在临高文澜江下游入海口处,有一个村落叫文潭村。这个近海的村落,村民自古就以赶海为生,村里还有水田旱地,村民世代耕作。优越的自然条件,养育着一方百姓,这个村落的长寿老人挺多,目前,全村户人,其中80岁至99岁的老年人就有93人,百岁老人有两位。村里年纪最大的长寿老人名叫倪海珍,出生于年6月16日,即将年满岁。她19岁从临高东英镇嫁到临城镇文潭村,在这里生活了85年。她和丈夫一生恩爱,白头偕老,夫妻双双活过百岁,成为村里的佳话。百岁夫妻一生恩爱倪海珍阿婆住在文潭村一栋临高传统的老瓦房里,房外用石头围着一圈半人高的围墙形成院子。进入老屋,两张木床并排放着,那是阿婆和丈夫王利兴的床,但是阿公的床空了,老屋里的墙上能看见阿公的相片,阿公3年前去世了,享年岁。老屋里还挂放着“仁德兼备,寿与天齐”的百岁夫妻匾,这是年12月6日,医院和海南省民政厅、临高县民政局共同赠送给他们的贺寿匾。老屋里放着好几口大小不一的米缸,显现出时间的久远。看见有人来,阿婆从床上起身。她头上系着一个紫色头巾,身穿中式纽扣上衣、灰色长裤,脚穿红色塑料拖鞋,全身上下收拾得整齐干净。用临高话问她什么,她就答什么,并且吐字清楚。“耳不聋,脑袋一点不糊涂。什么事都记得清楚。”阿婆能拄拐走路,她的孙子王新云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天气好时,阿婆会出门去寻摘一种野花,这种野花可做中草药,晒干了可以卖钱。阿婆是个爱笑的人,虽已百岁,一笑起来,仍可让人想象当年的美丽脸庞。阿婆也微笑着回答,“当年人家也夸我好看。”阿婆自述自己19岁嫁到这个村,丈夫比她大几岁,对她很好。他们育有一子三女。阿婆说丈夫是很勤劳的人,90多岁了仍然坚持干农活,他们和村里的祖祖辈辈一样,依靠赶海抓鱼和种水稻、甘蔗为生。阿婆在这间老瓦房已经住了60年,老房子虽然年久,却依然坚固。这个老房子是她和阿公一起盖起来的,她说她这一辈子共建过三次房,嫁过来时,起初新建的是茅草房,后来草房在日军入侵时被烧了,他们又重盖了一间茅草房,等后来经济条件好时,他们才建起了这间木架构的砖瓦房。阿婆的孙辈已经在村里盖了新房,但她和儿媳、长孙仍然住在这间老房里。她和阿公一生相爱,一家人和谐相守,房子也安然无恙。痛失独子仍一世达观岁的阿婆这辈子遭遇最大的伤心事,就是儿子的意外去世。她的儿子自小水性极好,他38岁那年,有一艘渔船在海口一带海域沉没,有人请他去打捞沉船上的物品。可没有想到,儿子下海后就再也没有上来。儿子去世已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阿婆已经看淡了,但她说,想起来还是会有一点伤心。儿子给她留下了儿媳和三个孙子。阿公和阿婆就守着这一大家人过着日子。她的儿媳已经70多岁了,但是身体不如阿婆。采访阿婆时,她的儿媳因为风湿不能起身,躺在里屋床上,但不时会插上一两句话,帮着回忆起陈年旧事。“她从不发脾气的,一辈子没和人吵过架,性格很好。”阿婆的孙子王新云说,阿公阿婆能干能吃,阿婆不管什么都吃,阿公有些挑食,会要求“菜要炒得香点。”不过,在海边赶海生活,他们都喜欢吃鱼。王新云还回忆说,阿公很爱开玩笑,有时还会揶揄阿婆说“你那么笨”。两位老人一生达观,一生健康,很少生病。阿婆有一个女儿嫁在本村,另外两个嫁到附近村庄,女儿们经常回来看妈妈。阿婆三个孙子,还有两个孙子未成家,所以能看到孙子结婚,现在就是阿婆最大的心愿了。原标题:临高文潭村岁阿婆倪海珍:仁德达观双双偕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63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