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本文来源:上海法制报」
□徐家俊
地名是城市的名片,地情研究的切入点,也是刻录和回放人类记忆的碟片,它对交通、邮电、治安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独特作用,并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上海的地名(包括马路、街巷、区域)异彩纷呈,别具特色,基本上以各地的地名命名为多数,此外,还有以人名、姓氏,历史上的某些职业,河流、码头、花卉、树木、庙宇、祠堂等命名;有着较大的人文和历史因素,内涵十分丰富。上海历史上及目前曾有几个与监狱有关的地名。
九亩地
“九亩地”,原位于今黄浦区境内的上海旧城厢的西北部。明代上海望族顾氏在此建造有名的露香园,明末露香园荒芜。清嘉庆年间,在原园内的青莲庵左前辟为小演武场,占地约九亩,老百姓就把这一带称为“九亩地”(清末,习称“九亩地”的范围扩大到东至青莲街,南逾万竹街,西达旧仓街,北临高墩街,据实地丈量为65.98亩)。
自清道光十六年(年)以来,上海县衙在此先后建了“积谷仓”“硝磺局”“火药局”。
清光绪二十年(年)八月,上海道在“九亩地”建“改过局”,设有牢房18间,关押犯人,该处地势低洼,潮湿异常。由于管理不善,犯人经常脱逃,据资料记载,年的3月和9月就有多批犯人脱逃,次年又有15人脱逃,年29人分二批出逃。由于改过局老是逃跑犯人,管理措施不当,社会舆论强烈,《申报》等媒体也有披露。因此该机构后来被撤销,原址改为杀人的刑场。
清光绪三十四年(年),当时上海最大的戏院“丹桂茶园”迁至九亩地,演出京剧、昆曲,以后还建造新舞台。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司法的改良,民国二年(年)3月,在九亩地刑场的遗址上设立“罪犯习艺所”,关押犯人,组织部分人员参与生产作业,同年6月,习艺所撤销,该处土地出让,被兴市公司(相当于目前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买入,经过整修,在该处建起大片新式和旧式里弄,如开明里、仁安里、又安里等,形成住宅居民区。“九亩地”一带由于处于老城厢,临近“法租界”,社会成员复杂,赌台、烟馆林立,成为藏垢纳污之地,解放以后面貌改观,焕然一新。
爱尔考克路
爱尔考克路建于20世纪20年代。“爱尔考克”是英国驻上海第二任总领事之译音;有的版本中文译为“阿利国”。爱尔考克路原来北起岳州路,南至华德路(长阳路),后来这条马路却南至昆明路,为什么这条马路短了一截呢?原来它与提篮桥监狱的扩建有关。初建时的提篮桥监狱主要有二幢4层高的监楼,占地面积10亩左右,大门开在今长阳路号处。
由于犯人关押量激增,从年起,监狱又先后向东面和北面扩建,但是到年前后,监狱扩建遇到麻烦,原来监狱的四周都是马路,监狱要发展扩建,必然要冲破马路的束缚。有关部门经过调查,监狱西面的爱尔考克路相对难度较小,民居极少,仅有几家小店。监狱首先让爱尔考克路上的几家小店易地搬迁,并给予经济补贴,顺利地把爱尔考克路的华德路到昆明路的一段马路圈在监狱里面,在这段马路上盖起了大楼,又陆续向东面扩展,先后盖起了大工场、医院,并开设了监狱的新大门。年起北起岳州路,南至昆明路的“爱尔考克路”更名为“安国路”。“安国”系河北一县名,知名药都。如果谁有兴趣查阅一下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地图,还能找到当年的“踪迹”。
提篮桥
提篮桥位于今虹口。其含义有两,一为地名:其区域一般指,东起杨树浦路和惠民路,南接黄浦江,西至东大名路,东北临霍山路,西北通海门路;二为提篮桥监狱。其得名也说来话长。原来上海成陆年代漫长,古代的上海处于水网纵横,河流众多的地域,水道名称分别称为江、河、泾、浜、沟、港等,其中也有叫“浦”的,如杨树浦、上海浦、下海浦等,“下海浦”是当年吴淞江(苏州河)下游的18条支流之一条。其流经的位置大致是原大名电影院南,沿海门路、昆明路一线,折向西北入虹口港。
在下海浦的边上有一座小庙,据史料记载该庙建于清乾隆年间,原称义王庙,后称夏海庙和下海庙。原是当地渔民供奉海神的庙宇,渔民出海前常常到夏海庙祈求菩萨保佑出海平安。渔民及其香客为了进香方便,就在下海浦上造起了一座木桥。进香者提着竹篮,带着香烛和贡品过桥烧香拜佛,木桥就得名“提篮桥”。
年上海开埠以后,英国人首先在上海建立租界,后来美国人又在苏州河的北面建立美租界,年“英租界”和“美租界”合并,成立“公共租界”。后来,租界当局又以各种方式蚕食土地,扩展范围。原先的“下海浦”被填平筑路,下海浦的一部分成为“茂海路”(今海门路)的一部分。横跨下海浦的“提篮桥”荡然无存。但是其名称却保存下来。
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一带成为上海一个商业中心。年起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在提篮桥附近建起一座监狱,由于建筑精良,规模宏大,在国内外有很大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上海的市民百姓中,把“提篮桥”就等同于“监狱”,如“关进提篮桥”“提篮桥放出来的”。
所以,“提篮桥”一词,就衍化成两个含义:一是地名;二是监狱。
弼教路
弼教路,原位于今徐汇区漕河泾镇上。原先这里没有马路,是一片农田。
年5月,江苏司法部门,在漕河泾镇上建造江苏第二监狱,由于该监狱位于漕河泾镇,故又俗称漕河监狱。初期占地88亩,坐北朝南,均为平房。年7月启用。
年监狱又进行扩建,男监区增加东南和西南二翼。年又增建可容名犯人的教诲堂。20世纪30年代又经扩建,占地面积达亩,系民国时期华界规模比较大的监狱。年抗战爆发,江苏第二监狱奉命撤销,不久监舍毁于炮火,成为一片废墟。
年5月前,江苏第二监狱启用前夕,漕河泾镇那块地域才开辟了马路。这条马路南起漕河泾桥堍,沿今钦州路向北,至今康健路折向西,至江苏第二监狱大门,全长约米。那条马路称为“弼教路”,“弼教”意思为“辅佐教化”,《书经》中说:“明于五刑,以弼五教”。《唐文粹》也称,“天辅皋繇,明刑弼教”。其含义十分清楚,其路名是针对监狱犯人的教育感化而命名。
随作市政建设的发展,如今漕河泾镇已成为划入徐汇区的范围;“弼教路”已成为一个历史地名,在上海有关的《地名志》中,才能找到它的踪迹;当年的“弼教路”的部分路段,现在已融为康健路和钦州路的部分路段。
本文原载《上海监狱的旧闻往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