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nb.ifeng.com/a/20180605/6631976_0.shtml
宋绍圣四年(公元年)四月,苏东坡因一首自嘲诗,惹怒了当朝宰相章惇,年已六十二岁的苏东坡被莫须有的罪名贬谪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开始了他在海南儋州的四年荒岛生涯。
六月二十日,苏东坡和儿子苏过在海南澄迈老城顺利登岸,先是到琼州府(今海口府城)报道,而后折回澄迈老城,经过临高,七月二日,抵达昌化军(今儋州中和镇)。
到达海口后,苏东坡在琼郡城东的驿站暂住,当时琼州的百姓缺水喝,喝的都是咸积水,容易生病,苏东坡经过寻找,发现了两处很近的泉眼,有意思的是,两处泉眼的泉水却大不相同,其中一口泉眼泉水甘甜,苏东坡即刻指导附近村民开凿,如今,这口出水的泉眼还在五公祠内,名为“浮栗泉”,有“海南第一泉”的美誉。近千年来,不管是旱季还是雨季,泉水的水位一直保持在同一个水位,不增一分不减一分,这两眼泉水就是著名的双泉,也叫双井,这就是苏东坡来海南做的第一件事。
苏东坡到儋州后,在城南的一个椰子林买下一块地,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盖了五间简陋的房子,以作栖身之所,起名:《槟榔庵》。海南当地的书生学子常来此拜访他,苏东坡为有一个会客的场所,便把其中的一间取名为《载酒堂》,这就是苏东坡当时在儋州传播教育的地方。
苏东坡流放海南的四年,为海南做了不少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改变不良风俗,探索科学医治疾病的方法
当时的海南整体还是半开化的蛮荒之地,当地人非常迷信,生病时没有医生,靠术士看病,通过杀牛祭神的愚昧方法来求得健康,苏东坡决定设法改变这种不良风俗,他亲自到乡野采摘草药,考订药物的种类,为当地人探索出了治疗疾病的药物,如荨麻、苍耳等。
二、提倡重视农业,谋求长远发展
苏东坡来到海南时,发现当地人懒于耕种,以打猎为生,田地多荒废,为此,苏东坡向他们进行“劝农”的宣传教育,说重视农业生产,才能带来长远福利,还热情洋溢地写下了《劝农诗》。
三、开创教育先河,播种读书育人的种子
苏东坡对海南文化影响巨大,开了海南文化教育的先河。在苏东坡来海南之前,海南还没有出过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他来了海南后培养了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后来姜唐佐放弃追求追求功名仕途,继承恩师旳遗愿,隐居老家,开坛讲学,收徒授业,终老一生。
苏东坡离开海南后,海南人读书求学蔚然成风,为了纪念这位传播文化中原的先驱,海南人民在载酒堂的原址修建了东坡书院。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无不表达了人们对苏东坡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在里面。
据《海南岛古代简史》记载,从宋代到清代,海南共有举人七百六十七人,进士九十六人。《琼台纪事录》记载:“宋苏文公之谪儋耳,讲学时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可见,苏东坡对海南当地的文化教育的影响与贡献是真实客观的,苏东坡临终前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晚年在儋州三年,为海南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